学前教育资源库

冀南学前教育资源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前教育资源库 >> 冀南学前教育资源库 >> 正文

傩戏在冀南幼儿园课程资源中的开发运用

发布日期:2023-10-24    作者:秦彦梅 孙婧瑶      点击:

【摘要】冀南武安傩戏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乡村里有很大的影响力。本文从继承优秀文化遗产与幼儿教育相融合的角度出发,针对傩戏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意义价值、实施的可行性、开发的路径与策略三方面进行了应用性研究与实践探索,旨在挖掘傩戏文化中的精华元素,丰富冀南幼儿教育的课程资源,期待更多适合儿童全面发展的乡土资源纳入教育领域,合理开发运用。

【关键词】冀南傩戏 幼儿园课程 乡土教育资源

傩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后融合歌舞、戏剧等艺术形式,逐渐发展成为集民间祈福与戏剧表演的综合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韵味。位于冀南的武安市,以西部固义村、北部白府村和得义村为代表的傩戏习俗,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原始古朴,气势恢宏,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与武安平调、落子一同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冀南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中,有意识地发掘和融合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可以传承地方文化根脉,丰富儿童成长适用的特色资源。

一、傩戏传统文化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意义

(一)体验古人的生存意识与朴素有序的世界观

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因无法抗衡自然界的各种灾害,于是认为有一种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武安傩就是承载历史记忆的化石,将洪涝干旱、虫灾病患、忤逆不孝等灾异邪恶的化身为一个具象。这些偶然性、灾变性、不可控的部分,会引发焦虑、害怕等情绪。但在心理操作上将它们形象化、神灵化,就会降低内心的不安。虽然傩戏中的角色是虚拟的,但是想要战争灾难、消除病患、保卫家乡是真实存在的。傩戏表演让人们心理上得到满足,安定了内心情绪,实现了积极掌控命运、战胜无常的欲望目标。

傩戏从原初的图腾崇拜到驱除灾害病魔,再到善恶因果律的建立,孕育了村民朴素的世界观,体现着人与自然、与未知世界之间彼此呼应、往来密切的关系,形成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有序的伦理观念[1]。每年元宵节前后,村民们自筹经费、积极筹备傩戏,化灾纳吉、崇尚礼乐、教化子孙,世代沿袭,成为全民性的民俗活动,潜移默化地对社会民风有着深远影响。此背景下,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整合傩戏文化,融入幼儿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傩戏从象征层面镜映了儿童混沌、分化、投射与整合的人格成长史

傩戏因保存古人的精神世界的操作历程,契合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具有镜映和共情的作用。

首先,傩戏解释了混沌的万物有灵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阶段,其中远古时代出于对自然的崇拜和无法解释的神秘现象,用“万物有灵”的思维模式安顿自己的“灵魂”。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也重现了这个过程。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认知与思维时发现:学龄前儿童不能清楚地辨认哪些物体是有生命的,哪些是无生命的,且一般都视为是有生命、有意识的东西,这种倾向被称为“万物有灵”。这是幼儿精神世界里占主导地位是想象与自我中心,导致看现实世界的混沌视角。

其次,傩戏分化与投射了儿童对世界秩序的认知。随着儿童心理和社会化的发展,逐渐区分了主体是否有生命意识。但思维模式中两极分化的特点也出现了,对事物的理解常常是固定的、极端的、绝对的,难以理解事物的中间状态和相对状态。在儿童眼里,人只有两种:好人与坏人;长得美是好人,长得丑是坏人;喜欢自己的是好人,不喜欢自己的是坏人。此倾向使个体情感很容易投射到客体中去,导致情绪也不稳定。

最后,傩戏是建立在人类对世界与自我更深的认识上,在“人—世界—认识”之间相互作用下完成的整合。儿童在体验生活、建构知识与社会化时,也需要角色和象征游戏来帮助整合,往往比用成人填鸭传授方式获得的知识更深刻、更确切。在主动探索和操作活动中,幼儿积极观察、反复探求获得体验,不断突破自我中心的藩篱,对客体的理解越来越走向客观化,并建构新的知识经验体系。从这个视角分析,古老的傩戏与儿童心理发展有天然相通的内在联系。

(三)傩戏丰富的传统文化给幼教课程提供更多的民族艺术资源

傩戏是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传统文化复合体。武安傩戏早期只有面具戏,后逐步融合发展为傩演、队戏、赛戏、脸戏、秧歌、锣鼓、跑竹马、跑驴、旱船、高跷、霸王鞭、狮舞、花车、火龙、花轿、平调落子经典历史剧等十几种表演形式,其中赛戏、队戏贯穿整个傩戏。

傩戏道具形式丰富,古风犹存。面具是表达情绪和感情的通道,使用最多。固义傩戏面具数量多,脸谱固定。早期面具制作以树皮挖孔而成;现代制作多手工裱糊,工艺成熟,硬质轻便。傩戏服饰也很讲究,其中缎面蟒袍最耀眼,圆领齐肩,袍长及足,颜色多样。图案有蟒蛇、海水、云朵、太阳、山川等,以金银彩线刺绣,光泽夺目,还有众多黄缎坎肩,绘黑色虎皮纹,威风凛凛[2]。傩戏融合多个艺术领域,像活化石留存了古人的创造智慧,亟需教育融合与传承。

(四)用以培养民族自信心、坚毅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

武安傩戏经受了战乱、饥荒、制度变革、文化水平限制等考验,能在民间世代流传至今,其生命力在于民族信念、乡土执着、身体力行、以作为学、团队协作、责任担当。许多范式和技能皆通过耳濡目染代代相传,刻在脑里、布乎身体,对现代儿童教育改革很多可借鉴的意义。

二、傩戏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一)乡土文化、地缘浸染决定了课程开发的亲缘性

冀南傩戏根植乡间,每到正月里乡民自发组织准备,加上傩演时间较长、全民参与、场面热闹、氛围浓烈等,作为精神家园的一部分已经渗透到冀南千家万户间。儿童在此环境下生活、成长和见证,心灵世界里已留下许多印痕。其内容取舍过滤后纳入幼儿园教育活动里并不突兀,反而有亲近感。

(二)丰富的内容形式资源提供了课程开发的可选择性

傩戏作为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综合了音乐、戏剧、面具服饰、道具制作、武术、心理等领域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每个领域里又包含很多子项目,许多单项内容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课程开发上有取之不尽的资源可供选择生成。

(三)多领域集合方式造就了课程开发的综合实践性特点

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较多的是主题活动,每个主题里涉及到几个领域,综合性较强,贴近生活现实,符合幼儿成长规律。冀南傩戏其活动需要参与者从道具准备、技能训练、程序范式演习开始、每个项目与环节多年演练才能胜任出彩,获得认同。幼儿园教育借鉴此意,以实践活动引领,寓教于乐,身体力行,全面进行综合实践锻炼,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储存童年快乐记忆,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

(四)儿童热爱并参与民俗活动获好评

近些年我国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渐浓,传统戏曲表演中儿童崭露头角,颇感欣慰;一些民俗活动搞得好的地方,“童子功”让大家眼前一亮,如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潮汕英歌舞春节里巡演,队伍里有一个五岁孩子,手握长蛇扮演时迁走在最前列,舞步顺滑,技法娴熟,翻腾有力,气场十足,圈粉无数。得知他生在英歌世家,三岁开始练习的。冀南傩戏进幼儿园课程资源库,有了可借鉴的成功案例。

三、傩戏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研发路径与策略

(一)确定傩戏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立足冀南傩戏的特色,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傩戏传统文化课程总目标如下:初步了解冀南傩戏的历史背景、演出剧目和演出形式等;改编剧目情节,并能运用傩戏道具进行表演,提高表现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感受傩戏的魅力,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同时,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不同年龄段的发展水平建议,我们分别确定了3-4岁、4-5岁、5-6岁幼儿情感、知识、能力三方面的目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傩戏传统文化课程各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

维度

3-4

4-5

5-6

情感目标

1.愿意参与傩戏活动,对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

2.初步体会傩戏角色的性格特征。

1.乐于参与傩戏活动,感受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2.体验傩戏角色的情绪情感。

1.积极主动参与傩戏表演,增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较深地体会自己扮演的角色。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傩戏的由来和寓意。

2.知道傩戏中角色的基本区分,了解不同角色的面具和服饰。

1.了解傩戏主要剧目,知道剧目的故事大概。

2.了解傩戏中的角色和造型之间的联系,了解傩戏中的主要乐器。

1.熟悉傩戏的基本历史背景和表演内容。

2.了解傩戏中角色和鼓乐之间的关联,了解傩戏中的主要鼓谱和鼓乐。

能力目标

1.能够简单画出傩戏不同角色面具和服饰,提高手部肌肉动作协调性和灵活性。

2.能够简单模仿傩戏中角色的动作。

1.能够用有关材料制作不同角色的面具和服饰,锻炼动手能力和提高创造能力。

2.尝试进行傩韵操、舞龙等活动。

1.能够运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表达人物特征。

2.加入舞龙、竹马等活动,并与同伴协商合作完成傩戏表演。

(二)设计傩戏特色课程

冀南傩戏最初带有某种神秘的色彩,创设幼儿园课程既要吸取精华,也要适当弱化不符合当代发展的内容,升华剧情内涵,将傩戏元素转化成幼儿能够接受的内容和方式。结合幼儿园的教育特点,我们将傩戏特色课程分布在主题活动、领域活动和区域活动中。

1.构建傩戏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是深度学习傩戏的重要组织形式。我们以傩戏为主题,从“初识傩戏”“探索傩戏”“表演傩戏”为主线让幼儿熟悉和感受傩戏,即先去了解傩戏的来源、地域分布、剧目等,初步感知傩戏是什么;再探索傩戏具体组成部分,如剧情、道具、鼓乐等;最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表演傩戏。主题活动既符合幼儿的学习发展规律,也关注到幼儿不同方面的发展,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可以帮助幼儿从具体的形象逐步过渡到幼儿的内在体验和深度认知加工[4],有利于对傩戏传统文化作品的理解。

2.设计傩戏领域活动

傩戏是原始戏剧的一种,包含戏曲音乐、服化道具、表演艺术等文化元素。在熟悉傩戏内容的基础上,从傩戏内涵、傩戏角色、傩戏道具、傩戏鼓乐、傩戏演出方面找到适合3-6岁幼儿学习的元素,转化成幼儿园领域教学活动,课程结构如表2所示。依托冀南傩戏传统文化,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出发,满足幼儿全面学习与发展。

表2 冀南傩戏领域课程结构

傩戏元素

活动领域

活动名称

傩戏内涵:怀念亲人、驱除灾害、战胜邪恶、保卫家乡

语言领域

云上的思念

健康领域

守护家乡大作战

科学领域

神奇的大自然

艺术领域

我心中的家乡

傩戏角色:剧情中的人物特征以及所匹配的面具和服装等

艺术领域

色彩的秘密

艺术领域

华彩的傩服

艺术领域

有趣的傩具

社会领域

我能控制情绪

傩戏道具:戏竹、铜锣、黄伞、迎门旗、四大灯笼、六杆旗、长枪等

健康领域

我是勇敢小卫士

科学领域

认识形状

艺术领域

各式各样的旗

傩戏鼓乐:乐器、鼓谱、鼓点

艺术领域

听声音猜乐器

艺术领域

幸福拍手歌

艺术领域

交响乐

傩戏演出:队戏、赛戏、龙灯、舞狮、花车、旱船、竹马、武术等

社会领域

元宵节

健康领域

傩韵舞

科学领域

有序的队列

艺术领域

傩戏小剧场

3.开展傩戏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傩戏传统文化课程的延伸和幼儿自主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既定的活动主题和目标设计区域活动,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提升文化素养。例如,语言区可以提供与傩戏有关的绘本和书籍;益智区提供不同面具的拼图、傩戏区域分布的地图等;美工区提供面具、颜料、布艺、扎染工具等;表演区提供傩戏所需的道具;角色区可以开设“冀南傩戏纪念品店”“我是傩戏小导游”等活动。区域游戏要实现区域联动,每个区域都能实现传递、合作、共建的功能,例如幼儿在美工区完成的面具、服饰扎染作品可以放到角色区售卖,放到表演区充当道具,让幼儿在多元的环境中感知傩戏的魅力。

(三)推进傩戏家园社合作模式

幼儿园应整合家园社教育资源,推进傩戏家园社合作模式,完善傩戏课程建设。首先,幼儿园做好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和认可傩戏,能够支持和配合幼儿园开展傩戏传统文化课程。其次,要利用家长资源,鼓励有相关傩戏经验的父母或长辈入园讲述傩戏故事或开展傩戏表演。当然,最有价值的就是在春节期间,带领幼儿到举行傩戏的社区看现场表演,真切感受傩戏文化。最后,幼儿园应带领幼儿去社区为当地居民表演傩戏,展示和传播傩戏传统文化教育成果,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

傩戏在冀南幼儿园的开发与运用有利于提升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幼儿园应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继续提升幼儿园教师文化素养,联合家长和社会构建傩戏传统文化课程,挖掘适合当代幼儿的傩戏元素,转化为生动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传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张一然.河北武安固义村傩戏中的人鬼神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20.

[2]苗靖.河北省武安市村落间傩戏艺术比较研究[D].燕山大学,2017.

[3]郭波艳.武安傩戏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4] 陈清淑,王雨晴,何京玉.基于传统戏曲文化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J].学前教育研究,2023(04):87-90.

           

       (此文章已在《中国航班》期刊总第245期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