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资源库

冀南学前教育资源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前教育资源库 >> 冀南学前教育资源库 >> 正文

冀南地区邯郸美食资源

发布日期:2023-10-25    作者:李慧梅      点击:

邯郸市下辖6个市辖区和1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共计17个县级行政区。

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100年的建城史,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河北南端、太行山东麓,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是晋冀鲁豫四省要冲和中原经济区腹心、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总面积12073.8平方千米。

崇礼菜单中的邯郸美食

河北省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从人文到美食,都诉说着它的繁华。河北有46种特色美食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2年北京冬奥会 “崇礼菜单”中共有360道菜品,包括河北省研发菜点300道,其他省市菜系菜点60道。这些菜品既汇聚了河北省内各个地域的餐饮文化,又传承了河北菜的传统风味特点。这其中,邯郸市共有39道菜品入选“崇礼菜单”,这些菜品都是邯郸本地的特色菜,也是平日里深受大众喜爱的“亲民”菜点。

一、武安美食

武安市,战国时为赵邑,汉初置县。县址在固镇,隋时迁于今地。1988年撤县建市。历史上,苏秦、白起、李牧均见封于武安,名曰武安君。秦赵阏舆之战又有武安瓦振一说。可知武安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颇有声名。或云,其名有武可安邦之意。(磁山文化因此地磁山得名)

1.武安羊肉小米焖饭

舌尖“冀”忆 | 打卡“崇礼菜单” :武安羊肉小米焖饭

武安市磁山镇是小米的发源地,磁山粟是全世界发现历史最早的谷子遗迹,迄今为止已经有八千年的历史,每个北方人的基因里都镌刻着关于粟的记忆;“武安山羊”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善于攀登高山的“武安山羊”肉质鲜嫩膻味轻。当“武安小米”与“武安山羊”在炉火中相遇,是美味,是强身充饥的实惠,更是味蕾上激发而出的关于“家”的回忆。

2.武安熏肉

武安小吃首推熏肉。这里的熏肉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味道鲜美,肥而不腻,越嚼越香。

做熏肉要分三步:

第一步是挑选主料和洗肉。一般选择新鲜的猪头和猪下水做原料。猪头上的毛要用火柱烫掉,再拿石头捣,以便去掉毛根和褶皱中的污垢,然后再用刮刀刮净刮白。耳内污垢也是先烫后刮,不留半点脏物;猪下水必须去掉异味,猪肚和猪肠要用花椒、食盐、醋、碱等反复揉搓,直到把其中的污垢除净。最后放入清水中反复清洗。

第二步是煮肉。煮肉是味道好坏的关键(旧社会武安的大户人家都保存有煮肉的秘方概不外传的)。在清水中加入老汤,放好肉料后,将洗净的肉放入汤中即可依次用大火、中火、文火、小火进行烧煮。

第三步是熏,把经过在汤中浸泡,然后晾干的猪头肉和下水放在铁篦子上,用瓦盆儿盖好,点燃锯末熏烤,锯末除了松柏木锯末不能用外,其他常见杂木的锯末都可用,熏好后还要在肉皮上抹一层香油,这样,不仅味道香,而且长期保存不会风干。

3.武安合碗

合碗一般是在过年或者农村办喜事的时候才会端上饭桌。底下有豆腐、粉片子、肉丸子、紫菜、白菜,上面铺上虎皮鸡蛋和白花花的方子肉蒸制而成(方子肉是把大块猪肉腌制、水煮、再油炸而成,所以油而不腻)。肉的味道渗透在菜和汤里,蘸着醋叠食,每一口都是人间美味!

4.武安拽面

拽面是武安地道的独具地方风味的面食,城乡人家的家常饭。拽面的技术性很强,要制好拉面必须掌握正确要领,即和面要防止脱水,拽条必须均匀,下锅要撒开,防止蹲锅疙瘩。根据不同口味和喜好,拽面还可制成炸酱拽面、肉卤拽面、素卤拽面等,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分薄厚、宽窄之分。

5.武安苦累

苦累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它介于主食和菜之间,菜多面少。以前穷人家买不起菜,主食又不够吃,就常用槐花、榆钱、扫帚菜、红薯叶和棒子面拌在一起蒸熟,出锅后趁热拌上调料,就可以既当菜又当主食。

起名为苦累,说明这是一道忆苦饭。现在一些有老人的家庭和一些特色餐馆和还常吃苦累,但是多以土豆、豆角、茴香苗等代替野菜等。这道食物过去穷人食之饱腹、度饥荒,富人食之润燥、清胃肠。苦累面裹着菜,吃起来咸香清淡,有一种特别的味道。

二、磁县美食

磁县古称磁州,历史文化积淀厚重,是赵都、殷都、邺都“三都”文化交汇地,磁州窑文化、仰韶文化、殷商文化、赵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北朝文化都留有丰厚遗存,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5处,是河北省第二文物大县。

这里山区、丘陵、平原以及丰富的水资源,自古就孕育了独具特色的磁州地方餐饮文化,地方菜品达30多个,“磁州宴”中的五道特色菜点成功入选“崇礼菜单”,每一种食物都是磁县的经典味道。

1.香椿藕

磁州白莲藕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远在三国时,就被列为贡品。磁州白莲藕营养丰富,含有多种微量元素,以白净、粗长、皮薄、脆嫩、无渣等特点闻名,搭配香椿嫩芽制作的凉菜脆甜可口。


2.软炸大银鱼

软炸大银鱼,选用产自岳城水库的大银鱼。体略圆,细长透明,色泽如银,肉质细嫩,既是高端食材,也是上等滋养补品。

3.鼓楼焖子(磁州焖子)

焖子是磁州独有的美味,制作工序繁复,金灿灿、鲜香四溢、五味相调的焖子看上去让人馋涎欲滴。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焖子开始登上大雅之堂,寻常街巷间的焖子摊儿很少见了。进入大酒店的焖子在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内容,价格高低则取决于搭配的食材。

(相传一百多年前,有门氏两兄弟来磁县经营粉条生意,有一次刚将粉坯做好,就遇上阴雨天,粉条晾晒不成都黏在一起,成了一坨。于是门氏兄弟将相亲们请来,吃粉条。门氏兄弟将黏成一坨的粉条切成块,油煎后沾蒜,芥末和醋,让大家食用。乡亲们品尝过后,大呼好吃。由于是用油煎焖制成的美食,“焖”又和门氏兄弟的姓氏为谐音,“焖子”的名字便出现了,从此在磁县街头的小吃摊上流传开来。)


4.观台鸡汁豆干

“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观台鸡汁豆干选用优质大豆为原料,可塑性强,可跟任何菜品搭配食用。不管是葱丝凉拌,还是尖椒或芹菜素炒,猪肉、牛肉等荤炒,都可以安全食用,深受百姓深刻喜爱。

5.冀南豆沫

豆沫并不是豆面做的,而是用小米面做成的。豆沫众多做法中冀南豆沫最为传统地道,豆沫呈半透明的乳黄色,佐以红绿色,精致养眼;醇厚的小米香,伴着豆香、芝麻香、花生香、和蔬菜的清香合为一体,浓郁得扑鼻;糊浓稠细腻,配菜香脆嫩滑,回味绵长。喝一口豆沫,仿佛饮一壶醉人的美酒,满嘴留香。

三、永年美食

永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遗产积淀丰厚。永年广府城,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水上古城,始筑于隋末,经元明增修而成规模,是中国平原地区城墙、护城河保存较好的一座古城。古城位于滏阳河畔的永年洼里,城水相依,鱼虾丰富,自古就有“北国小江南”之美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中国“太极拳之乡”。

广府是河北省内陆渔业重点区,拥有14400亩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淡水鱼种类繁多,罗非鱼养殖位居全国第七位。目前,永年有近15万农民从事鱼类养殖、酥鱼加工和销售。

1.永年酥鱼

古人云:鱼之味乃百味之味,食之鱼百味无味。

永年酥鱼属于冀菜系,色香味美、骨酥肉嫩、溢香爽口、久吃不腻。不知始自何年,也不知是哪位师傅创造的做法,再大的鱼骨也能酥烂,而鱼形照样完整如初。相传自魏晋时期开始,酥鱼便已在当地广为流传。

永年酥鱼主要选用永年洼野生优质的鲜活鲤鱼、鲫鱼、泥鳅等,其工艺要经过择鱼、晒鱼、炸鱼、炖鱼等多道工艺,佐以生姜、大葱、大蒜、花椒、大料、酱油、醋、盐等调味料,文火慢炖6-8小时。酥鱼的制作急不得,至味的秘诀在于精心地“熬”煮。一个“熬”字,熬得住炉火,熬得住时间,熬得住心性,熬得住水与火的平衡。也恰如广府太极拳的修炼,需专心致志,磨练耐性,静中取进,刚柔之道并进,文武之火并用,才做出上乘的广府味道。

2.驴肉香肠

永年驴肉香肠源于明朝中叶,选用精驴肉,经洗净、吹起晾干、煮熟、剁成肉沫,再用肉汤调和粉芡,加花椒、茴香、沙仁、陈皮、肉桂、丁香、姜末等香料,用芝麻香油和肉末、粉糊一起调拌,然后灌入肠皮中,扎成小捆,高温蒸煮灭菌,最后用果木熏制而成。因此永年“驴肉香肠”又称“驴灌肠”。1997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华名小吃”称号,被邯郸市政府指定为接待用食品,2004年又被列为河北省著名商标,邯郸市十大名小吃之一,成为永年的一大特产而享誉海内外。

3.广府缯肘

广府缯肘以小猪后腿为主料,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味浓肉鲜,四季均可食用,自清代起就是广府一带宴席上特有的佳肴美味。切之盘中,如花朵图案,肉烂而不塞牙,肉质瘦嫩,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是逢年过节、馈赠亲友之美味佳肴。

4.陈义豆腐皮

广府陈义村豆腐皮,始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来历史。陈义豆腐皮色泽乳白,薄如蝉翼,入口细腻柔韧,有着良好的口感和较为丰富的营养,可热炒、可凉拌,如佐以芫荽、白菜心,更加豆香怡人、清甜爽口,是本地百姓招待亲朋宾客的佳肴。

5.广府南糖

南糖是广府古城著名特产之一,百年传承,纯手工制作,也是永年人春节必备的传统年货和款待宾客的佳品。以芝麻仁、花生仁、白糖为主要原料,具有香、甜、松、酥、脆的独特风味。将精心配制的粉状原料压成长方形小块。入口酥松易化,细腻滋润,老少皆宜。

6.广府酱菜

广府酱菜为永年地方特产之一,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酱菜多选用芥菜,具有鲜、甜、脆、嫩的风味,有酱肉之清香,色、香、味、形俱佳,为佐餐佳品。不但有开胃消食作用,还有解毒消肿、抗感染、明目利膈、宽肠通便之功效,尤宜老年人食用。

7.永年灌掌

永年灌掌又名“扒糕”,是本地特色小吃。永年灌掌用荞麦面制成,食用时切成小块,再将小块扒糕削成两头薄中间厚的长条薄片盛在碗内,浇上用麻酱、酱油、好醋搅拌的汁,浇芥茉或辣椒或蒜末均可。冬季用油煎着吃,实属凉调热煎之美味。

8.特色文化菜品——

8.1巧克力标准件

甄选优质咖啡豆,结合永年标准件文化,造型别出心裁。

8.2太极紫薯糕 以土豆、紫薯为原料,粗粮细作,融合了太极拳的养生寓意。

8.3太极羹 精选细毛山药、香米、菠菜碎,口感香甜、绵密,汤汁浓稠爽滑,入口软糯香醇,菠菜清香,健康美味。

8.4太极饼 麦香浓郁,绵甜沙滑,太极饼干酥脆柔软,鲜香甜蜜,融合太极元素,别出心裁。

9.民间糖画

糖画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糖画最初是起源于唐朝,到了清代,糖画更加流行,制作技艺日趋精妙,题材也更加广泛,多为龙、凤、鱼等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在街头摆摊设档,现做现卖,是现代糖画艺术的特色,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城市,糖画艺术是备受青睐。

永年区西苏乡尚村的李会师,就是一位糖画艺人。他们家祖祖辈辈做糖画,有资料记载的可以向上追溯四代,他是第五代嫡系传人。李会师跟随父亲做糖画,至今仍为传承这项非遗进行着不懈地努力,他们家的“银灿糖艺”如今是享誉海内外。

近几年,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节目组,经常会邀请李会师现场表演糖画艺术,精湛的技艺、活灵活现的作品,引出一片赞叹,深受各界人士的关注和好评。李会师也被评为“河北省工艺美术家”“河北省民协会员”“北京非遗文化促进会会员”“北京丰台美协会员”“北京西城文化传承传统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文化研究院会员”等荣誉称号。

四、大名美食

大名县,隶属河北省邯郸市。春秋时作五鹿城;刘邦十二年(前195年)建立元城县于此;曹魏黄初二(221年)年置阳平郡;北周时叫魏州;唐朝更其名作大名府。自隋唐后,为历代州郡、府、路、道治所。后唐李存勖同光元年在此建都,名东京;宋仁宗庆历二年定大名为陪都;金晋藩国大齐皇帝刘豫都于此,名曰北京。“北京大名府”,与北宋的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南京归德府齐名,而北京大名府仅次于东京开封府,是在全国的第二大城市。

大名府这座千年古城,经过历代师傅们匠心独运,在继承传统风味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融合了鲁菜、京味、川蜀、江浙、保定菜的风味,创造出独特的大名风味。大名3种特色美食(二毛烧鸡、五百居香肠、郭八火烧)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地称为"二、五、八"的美食均以独特的风味和烹饪技术,驰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地的地、市、县。“郭八火烧”入选2022年北京冬奥会 “崇礼菜单”。

1.二毛烧鸡

二毛烧鸡创始于清仁宗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直隶大名府城内(今大名县)。是邯郸市小吃之首,被《辞海》记录。二毛烧鸡制作精选新鲜生鸡,工序严苛,讲究烧煮时间,配料齐全。成品清香芬芳,嫩烂脱骨,一拌即散,吃起来肥而不腻,味道鲜美丰厚,使人赞不绝口。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味道不变,经久不衰。

二毛烧鸡创始于清朝仁宗嘉庆十四年(1809年6月8日直隶大名府城内)创始人:王青山,并由之子王德兴;之子王国珍;之子王有禄;之子王民生;之子王磊鑫传承至今。系中国最地道的、中华民族的、世代嫡传的、祖方秘制的、原汁原味的、百年名吃老字号。 当年王青山研煮烧鸡时并沒有名气,他有三个儿子,小名分别叫大毛、二毛、三毛(因大毛体弱早逝,三毛流浪未归)。为了“二毛”(大名王德兴)的生计,便在直隶大名府城内,扶持“二毛”开了一家烧鸡铺。王德兴开烧鸡铺时没有字号,因其小名叫二毛又因其煮鸡时锅内放有两个石猫,故街坊乡亲习称其店铺为二毛烧鸡铺。 当时的大名府是堂堂知府所在地,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除商贾云集外,来此应试的文武生员及达官、贵人等吃了他炖制的烧鸡赞不绝口,相互传颂。清道光年间一位新任知府大人,敲锣打鼓上任夸官,路过店铺前,闻香而落轿,品鸡问其名,随口吟诗曰:“夸官逍遥道,闻香品佳肴,适蓬设盛宴,必备‘二毛鸡’”。从此二毛烧鸡更是誉满全城,逢当集社庙会,婚丧嫁娶,烧鸡总是被一“抢”而空。形成无鸡不成席,吃二毛烧鸡图吉祥如意的时尚,给人留下“一锅烧鸡满城香”的美誉。二毛烧鸡当时也成为袁世凯大总统进贡朝廷的唯一贡品,名噪京、津城。

2.五百居香肠

大名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创始于清道光元年。大名五百居香肠是在南肠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而来,其口感更醇厚浓郁、回味幽香。其用料讲究,色泽纯正,条杆匀称,香味醇厚,肥瘦适宜,甜咸兼备,软滑利口,食而不腻,越嚼越香,回味悠长,独具一格。而且经久耐放,就是炎夏酷暑也不腐不蛀。

3.郭八火烧

郭八火烧是大名县汉族传统名吃,距今已经有120年的历史。郭八火烧层多且薄, 每张火烧饼有二十五层至三十层薄如纸的面皮组成,外表金黄光亮,呈石榴状纹理,口感外酥里劲、焦香可口。

白面在经过开水烫染,温水揉匀后,焕发着光泽,面块在擀薄后加料卷合,打制成圆厚相宜的饼型,而后放在炉鏊上翻烤,边烤边刷油,时间是食物的挚友,五六分钟过后,金黄色的郭八火烧就新鲜出炉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刚出炉的火烧的香味让人垂涎不已,一口咬下去,满满的幸福感,正可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郭八火烧无论是从美食的制作工艺还是制作工具都十分考究。上佳的火烧饼层层分明、香、脆、酥,总厚度却只有1厘米左右,面饼的层次感除依赖于制作者的揉面手艺外,还与祖辈传下来的工具密切相关,耐石,这些耐石原是破碎的水缸碎片,这种材质透气,受热均匀,炙烤出来的火烧自带纹理,丰盈口感。

创业人郭致忠曾在北京(原顺天府)学艺,清光绪二十一年(1887)年回到大名,开了第一家店——“天兴火烧铺”。郭致忠小名叫“郭八”,因此,当地人便把他经营的火烧铺叫做“郭八火烧铺”,烧饼称为“郭八烧饼”。郭致忠的三个儿子郭瑞、郭廉、郭俊继承父业继续经营火烧铺。郭瑞字兆祥;郭廉字华品;郭俊字美斋。于1947年兄弟三人,各取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字,将店铺改称为“祥华斋火烧铺”。 现在郭八烧饼的经营人是第四代传人“郭卫东”,他不但继承传统,还将烧饼出售方式改良,在烧饼中夹鸡蛋、豆腐,或者豆腐中夹火腿等,深受大众食客欢迎。

大名清真美食

4.清真油香

油香俗称油饼,有的地方把油香叫香气、香香锅,它是回族群众的传统食品,也是最具穆斯林象征意义的一种食物。它起源于阿拉伯国家,元代时传入我国。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节日,回族同胞家家都要炸油香,除了自己食用外,还要相互赠送,有的家里纪念亡人,有了红白事,也要炸油香以表示尊祖继俗。

大名回族群众炸油香叫做油香,一般遇红白事(人在诞生、命名、满月、抓岁、割礼、婚姻、丧葬、死后的三、五、七、四十天、一百天、周年时)或节日都要做油香食之,并分送或馈赠亲戚、朋友、邻居。大名油香为烫面油香,分白面油香、黄油香、糖油香三种。一般情况下白面油香多用做白事,糖油香多用做红事、喜事。其做法是:用开水将小麦面粉烫过(即烫面),先捂后和,等面完全凉下来开始揉面。回族人和油香面讲究“三光”——面光、手光、盆光,也就是说,面和好后,面团要筋道光亮,手上不能沾面,面盆里外也要干干净净。之后将揉好的面团分剂,用手把油香剂子摁扁摁圆或擀成直径10-20厘米左右、厚1厘米左右的圆饼饼坯,放入热油锅(炸时先用香油,以后可加入花生油)中炸至两面金黄色,捞起沥油即成白面油香。用小麦面粉皮包入黄米面,炸成的油香即为黄油香。用小麦面粉皮包入糖,炸成的油香即为糖油香。炸制过程中的火候不宜过大,油温太高,油香表皮容易炸焦,所以有“慢火炸油香,两面都发亮”、“爆油炸油香,里生皮焦不发亮”的说法。回族群众在炸油香时,一般都要请年长、有经验的人来掌锅。油香炸熟后色红松软,味美醇香。吃油香的时候也有讲究,要拿在手中面向上,一块块掰着吃,不能用口直接咬着吃。

5.清真油酥火烧

清真油酥火烧是大名回族特有的风味小吃,它色泽金黄,薄层重叠,外表焦脆,香酥可口,适合各种年龄的人食用。如果装进食品袋中,还能存放很长时间,不疲不馊,吃起来和刚出锅时一样。油酥火烧制作时要先用开水烫面,然后改用温水和面,在面上撒些花椒粉、食盐、茴香面等佐料,叠层作卷,擀成圆饼,一面沾有少量芝麻,打开电饼铛,接通电源,抹入适量的油,把做好的火烧坯放入,盖好盖,用温火煎烤,把两面煎烤成金黄色时即可食用。油酥火烧外部焦酥,内部松软,酥香可口,别具风味。

6.清真羊肉饼

羊肉饼是大名清真传统小吃之一,其前身为1000多年前的突厥饼,宋代时传入大名。传说清乾隆皇帝带着刘罗锅到大名一带微服私访,曾品尝了一家肉饼店的清真肉饼,并赋诗曰:“大名有奇饼,味浓技艺新,此店一餐毕,忘却天下珍”。从此,大名清真肉饼载誉冀鲁豫一带,名扬天下。

羊肉饼是馅饼的一种,呈圆形状,皮薄如纸,肉厚而松软,外酥里嫩,滋味鲜美,肥而不腻,香醇可口。羊肉饼主要原料有:面粉、羊肉、葱姜蒜。肉饼馅还可随人们的不同口味添加2-4个不等,也可添加鸡蛋,多少随意。其制作方法:一、用中筋面粉温水和面,之后醒30分钟。二、将羊肉绞成或用刀剁成肉泥,放入葱姜蒜、秘制药料粉、盐、味精、少许淀粉、酱油或老抽、香油、豆瓣酱等,不添加蔬菜,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团成团备用。三、把醒好的面分成小剂子,包入肉馅,用擀面杖擀成薄厚均匀的圆饼。四、在铁鏊子上刷一层油,待油热后把擀好的肉饼放到铁鏊子上,边烙边抹油,两面均煎烙为金黄色即好。五、出鏊后切成三角块装盘食用。

清真羊肉饼肉质细嫩,汤汁滑润,以热吃为佳。吃时,配以醋、芥末、大蒜,味道更为鲜美。目前,大名清真肉饼较有名的有基堂肉饼、金家肉饼、二玄肉饼、会存肉饼等。近年来,为了满足不同口味消费者的需求,肉饼铺又开发了羊脂饼、菜饼等产品。如今,大名的清真羊肉饼已享誉省内外。

7.清真烧麦

烧麦,又称烧卖、稍美、稍麦、稍梅、烧梅、鬼蓬头,是一种以烫面为皮包馅上笼蒸熟的面食小吃,为大名县著名的清真风味小吃,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自古至今一直享誉冀鲁豫大地。

传说某年除夕之夜,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访归来,途经大名到一烧麦馆吃烧麦。这家的烧麦馅多皮薄,清香可口,油而不腻,洁白晶莹,形如石榴一般,乾隆皇帝食后赞不绝口。从此烧麦馆名声大噪,远近闻名。

大名县正宗的烧麦是以牛肉为主搭配其他佐料做馅,皮薄馅大,形如石榴,底圆,腰细,上面如同花边,美观好看。有皮薄光亮、馅心抱团、筋道柔润、鲜嫩松散、造型美观、油而不腻、味道醇香等特点。其用料及制作方法是:一、制皮。用精粉开水烫面,和成面团,稍饧,搓成长条,切成10-15克一个的面剂,用大米粉作扑面,将面剂按扁,擀成边缘极薄的面皮。这样做出来的面皮柔软筋道,松散不粘。二、做馅。馅的主要原料是牛肉,选用牛的三岔、紫盖、腰窝三个部位的肉,用清水浸喂,并生剔出板筋煮烂,再将其与肉放一起绞成肉馅,加精盐、酱油、味精、姜末、葱末、香油等佐料和花椒水,搅匀即成馅料。三、包制:拢包时留大缨向上,呈花穗状,封口露馅不干,犹如含苞待放的牡丹。之后,上笼蒸15-20分钟即可。吃时,蘸香醋、蒜汁,味道更美。

8.清真粘粧馍

粘粧馍又称粘面馍,是大名地方清真名吃,虽称是馍,实则是一种饼状面食。粘粧馍是用上好的黄米面(俗称粘面)、红枣(现多采用蜜枣)、豇豆、葡萄干、葵花仁等为原料,将黄米面和成稠面汁,浇入特制的圆形炉鏊内,放入一层红枣,再浇入一层面汁,如此再放入一层豇豆、葡萄干、葵花仁等,最后再浇入一层面汁,做成直径约60厘米,厚约6-8厘米的圆形厚饼,加油少许,文火烤制,经几次翻动即成。熟后的粘粧馍,色泽金黄,外焦里嫩,香甜可口。吃时,刀切成长三角形块,入口丝甜,是老年人和儿童最喜爱的食品之一,也是款待宾朋的一种特色食品。

黄米又称黍、夏小米、黄小米,是黍子去皮后的制成品,因其颜色发黄,统称为黄米,其粘性较强,粘粧馍用此制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黄米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维生素E、锌、铜、锰等营养元素,具有益阴、利肺、利大肠之功效,对人体具有明显的保健功效,是小麦、大米等无法比拟的。

9.荞面饸饹

大名南关饸饹,始于明代,已有几百年历史,也是大名县回族特色小吃之一。其制作工艺与其他地区的饸饹面大同小异,但特色是熬卤子,也称拉卤子,其工艺非常严谨,食用时由饸饹面、肉卤子和青菜混搭,其味道独特,营养丰富。

饸饹古称“河落”、“河漏”。传说,在明朝初期,大名南关护城河边有一姓马的饭铺掌柜,他的饭铺门前有一坐小桥,每天桥上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由于这座桥年久失修,桥上有几个洞。一天,马掌柜正在收拾饭桌,听到有人喊:“有人掉河里了”,他顺声望去,只见几个人像下面条似的往河里落。走近一看,是几个小孩顺着桥上的窟窿往下跳,原来是在玩跳水。马掌柜是个有心计的人,他想这小孩能从桥上往下跳,如果自己做一个像桥一样的架子放在锅上,再弄一个盛面的容器放在架子上,然后用力把面压落在锅里,煮熟后再配上肉卤,岂不更能招揽顾客?说干就干,马掌柜从前会点木工活,经过他反复做反复试,终于做成了。当有人问他这叫什么时,他一时没了主意,想起那天小孩从桥上落水,就随口说:“河落!”,“河落”因此而得名,以后有人又把它叫为“河漏”。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指令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而“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小吃上报朝廷。一天,康熙寻查名吃时,看到“河漏”,因其名字古怪而引起注意,随命人做好食之。吃后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但因名字“河漏”之谐音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心中不快,便挥笔把“河漏”改为了“饸饹”。

荞面饸饹是将新鲜荞麦面和成面团,通过专用的木制饸饹床(现今大多改为铁制饸饹床, 它是运用杠杆原理,横跨锅上,中间有圆洞,下方有许多圆眼,上面有与圆洞直径相差略小的木柱圆形头伸入洞中挤压,迫使面从下方圆眼中均匀的漏到锅里,等面压到一定长度,用刀从下方把面条截断。)挤压而成的一种细长圆条形面食,比一般面条粗些,但比面条软,随吃随压,直接由轧面床压入开水锅内,熟后捞入碗中浇上羊肉卤食之,风味独特,久负盛名。传统荞面饸饹主要原料有:荞麦面、小麦面、小米面(原始做法);荞麦面、小麦面、榆皮面(另一种做法),颜色酱黑。现今的荞面饸饹原料改为了荞麦面、榆皮面、高粱面、小米面、小麦面合成的。卤子用纯牛油熬制的百年老锅汤及新鲜味美的羊肉,辅以八角茴香、辣椒、胡椒、肉桂、葱花、生姜、枸杞等十余种佐料炒成,并配以绿豆芽,现今还有配熟鸡蛋的,营养丰富,口感筋道,清香利口,富有诱惑力。“荞面饸饹黑是黑,筋韧爽口能待客”,这是大名一带对荞面饸饹的赞语。荞面饸饹冬可热吃,夏可凉食,吃起来不仅味道鲜美,香而不腻,而且有暖胃去寒、滋阴壮阳、保健防病的功效。

荞麦在所有谷类中被称为最有营养的食物,富含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 P、维生素 B1、 B2、芦丁、镁、总黄酮等,荞麦食品对血脂、血糖代谢的平衡起着极好的调节作用,经常食用荞麦食品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大有好处,并有助于儿童生长和智能发育。

10.羊肉卤馓

羊肉卤馓(本地回族念sá),又名肉粥、肉饭,起源于明永乐年间,原为回族开斋节时清真寺专用食品,现为大名回族群众传统早餐食品,地方清真名吃。所谓馓,是将熬稠的油浓“麦仁”浇上羊肉卤,泡入馒头或火烧,吃时口感清香、爽口,肥而不腻,肉味极佳。

做“馓”的第一步是将去皮的上好麦仁,熬制浓稠,达到粘而不糊,滑溜筋道。然后用锅炒好肥而不腻的羊肉羊油卤,调好咸香透亮的羊汤。吃的时候,先盛上多半碗熬熟的麦仁,然后浇上羊肉卤汤,最后泡入馒头或火烧。羊肉卤馓热量较高,最宜冬天食用,吃起来浑身发暖,解馋又耐饥。现今大名县最有名的羊肉卤馓,为大名镇南关丹家羊群馓馆和南大街杨家馓馆做的羊肉卤馓,香醇而不肥,油而不腻,冀鲁豫一带的许多回、汉食客常常不惧路远慕名而来食之。

11.清真糕点

清真糕点是大名回族群众传统甜点,已有 200多年的历史,俗称喜馃子、点心。旧时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孝敬亲人、探视病人,人们往往买上二斤糕点作为通常礼物相送,现今除人们零食外,主要是娶妻嫁女行聘礼用。在订婚和结婚时,男方作为聘礼一定要向女方送去几十斤、上百斤清真糕点,女方再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以共同分享喜悦的心情。在大名,这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沿袭至今。

大名清真糕点品种繁多,足有二、三十种,常食用的有蜜三刀、马蹄酥、瓜子酥、栗子酥、捶糕、大金枣、开口笑、芝麻球、鸭蛋酥、莲花酥、雪花饼、金钱饼、羊角蜜等10多种,尤以蜜三刀最为有名。其配料有小麦粉、白糖、奶粉、鸡蛋、花生油、饴糖、芝麻、蜂蜜等,经繁杂的配方和程序精制而成,大多为油炸和烘烤制品。其特点是:香甜、油亮、松软、形状别致、油而不腻,色、香、味俱佳。

12.大名府小磨香油、芝麻酱

大名府小磨香油始创于清光绪年间,以芝麻为原料,用石质小磨和特的传统技艺加工而成,品味纯正,居食用油之首。

五、涉县美食

河北涉县,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一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这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故事发生于此;刘邓大军驻守赤岸,“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红色印记铭刻在这里。

涉县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带,地形复杂,峰峦叠嶂,怪石林立,“石厚土薄,十年九旱”是当地的真实写照。依靠大面积的梯田,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地种植多种作物。据调查统计,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农业物种共 26 科 57 属 77 种,包括 171 个传统农家品种,其中以花椒、柿子、核桃最负盛名,被誉为“涉县三珍”。此外还有小米焖饭、抿节饭等地方特色小吃。所有的饮食密码都深藏在古老的文化中。

涉县花椒十里香

涉县梯田降雨集中、四季分明,造就了涉县花椒耐寒耐旱耐贫瘠生长的特性。其所产花椒以色泽鲜艳、颗粒均匀、麻度大、含油多、椒香浓郁著称,向来有“涉县花椒十里香”的美誉。主要有黄金椒、白沙椒、小红袍、大红袍四个品种。

花椒中含有大量挥发性的芳香油,麻中带香,是很好的调味品。而在涉县,花椒不仅仅是调味品这么简单,其用途更为广泛。花椒种子因含有丰富的脂肪和多种维生素,是榨油的好材料;嫩枝和幼叶可以炒菜,风味独特,清新爽口;木材软硬适中且美观,可以用来制作手杖,又因其不易长虫,且无色无味,可以做成婴儿的磨牙棒,有消炎抑菌的功效;花椒还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具有除湿散寒、理气止痛、杀虫灭菌的作用。可谓浑身是宝。

核桃的别样吃法

涉县境内分布的百年以上核桃大树有 10 万株,有“中国核桃之乡”的称号。涉县核桃不仅是当地特产,更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曾经入选“2008 北京奥运会推荐果品”。

在涉县,最出名的当属薄皮核桃,其含油量高达 60%。平日里,我们食用的多为干核桃,而在涉县,新鲜核桃吃起来更香、更有味。花椒叶拌核桃仁是涉县的一道经典菜品,将油炸过的鲜花椒叶,搭配上鲜核桃仁,两者结合后交替诱惑味蕾,美味爽口且越嚼越香,堪称绝配。

1.花椒叶拌桃仁

花椒叶拌桃仁这道菜十分经典,鲜花椒叶,搭配上鲜核桃仁,可谓是涉县特产的绝配,花椒叶是油炸过的,吃的嘎嘣脆,搭配上新鲜的核桃仁那真的是美味,两者结合后对人体的小脑、脾、胃有很大的保健功效呢!

2.软柿子抹窝子

农村秋季柿子熟透时必尝的一道美食。在刚蒸出的窝窝头上抹上熟透的软柿子一起吃,“软柿子抹窝窝,赛过火锅子!”那种味道只有吃过的人懂。

在涉县,与花椒、核桃并称“涉县三珍”的柿子总会在一棵棵黑枣树上被发现,原来当地人早已将柿树的嫁接技术掌握得炉火纯青。由于适应性等原因,在当地直接种植的柿子树往往长势不佳,村民们便广泛尝试将柿子树枝条嫁接到黑枣树上,得到的柿子果实大而美味。

3.金米捞饭人参菜

古语曰:五谷杂粮,小米为王。在纷繁复杂的美食界,小米是一直被低估的食材。然而涉县人非常热衷于小米,将小米的做法和吃法发挥到了极致,各种做法让您品尝出不同的美食口味,小米焖饭可以说作为涉县美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志。

涉县小米长在石头梯田里,谷壳色浅皮薄,米粒金黄。如果抛开传统认知,这样的皮相总会让人好似感受到那扑面而来搅动味蕾的饭香味。小米焖饭是涉县百姓常吃的家常便饭,做法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将白菜或茄子等时蔬在锅里翻炒,再放入小米,并加盐加水,将所有食材一起焖熟。各种菜的鲜味与小米的香味互相渗透,再辅之简单的调味料,如此做出的小米焖饭既有小米的原香,又不至于吃起来索然无味;另外一种做法是先仅将小米焖熟,即狭义的小米焖饭,再配以炒胡萝卜条、土豆丝、山上采的野韭花或农家自制的酸菜等。小米焖饭就胡萝卜条在涉县民间被戏称为“金米捞饭人参菜”;小米饭配酸菜好吃开胃;小米焖饭就野韭花别有风味,有的野韭花里还加了青花椒汁,味道更佳。

4.抿节

抿节,在河北方言中读“抿曲的”。涉县抿节曾经只是寻常百姓家一道非常普通的面食,现今经过改良和加工,已成为当地各大饭店主推的涉县美食之一。

抿节的做法并不复杂。面可由豌豆和麦子磨合而成,揉成面团后,在抿节床上用手掌压制成一寸一寸的面条,再配上各种卤,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虽然在其他地区也有类似做法的面食,如面疙瘩、剪刀面等,但抿节面在面的使用上略胜一筹,故口感独特,值得一尝。

(涉县是“刘邓大军诞生地”,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主战场之一,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着革命的献血,都有永不褪色的革命印记。129师所在地特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涉县人特殊的生活习俗,像抿节饭、小米焖饭就是涉县的地方特色小吃。)

5.茶饭——一锅银丝缠元宝

茶饭的食材很简单,主要有茶面、干麻糖、面条、疙瘩(饺子),豆腐条、海带丝、大白菜、红萝卜等,都是冬天老百姓家里常备的食材。制作工艺简单,营养价值颇丰。

6.菜锅小卷

菜锅小卷代代相传,现如今已成为涉县美食文化的一个品牌。菜锅小卷的最大特色就是蔬菜和小卷的充分结合,让你在吃时充分享受蔬菜的清香和小卷的劲道。其营养搭配,面菜结合,老少适宜,是农村人的最爱,亦是城里人相思可口的家乡味道和特殊情怀。

六、肥乡美食

肥乡县,位于邯郸东,西邻太行,东依漳水,皆平原之地。战国时赵国大臣肥义,在“沙丘宫变”中为保护赵惠文王而惨遭杀害。惠文王嘉其功立肥邑为其封地。三国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敬战国肥义忠烈将其封地置为一县取名肥乡,寓意肥义之乡,至今已有1800多年。

1.肥乡削割

“削割”是肥乡的传统佳肴,创始于宋代,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相传,圣相李沆(肥乡县相公庄人,北宋清廉宰相)遭到奸人诬陷后免职回乡,郁郁寡欢,不思饭食。其夫人便将鸡蛋饼卷上肉馅,蒸熟切段后油炸给他吃。李沆吃后大呼:“于京城也从未食过如此佳肴”。因其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刀削切成段,从此命名“削割”。民间乡邻纷纷仿制,渐成为大众餐桌美食。

2.黑脸烫面包

肥乡“黑脸烫面包”被称百年珍馐、中原一绝。它有着皮薄如纸、面如凝脂的外观,肥而不腻、清香滑润的口感和提起是一兜儿、放下是一摊儿的形状。羊肉不膻,肉团不散,是平民百姓吃得起的美味。央视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组曾特别报道。

3.南谢堡粽子

糖粽是肥乡的特色粽子,简朴的外表下,是藏不住的甜,一个个小“糖蛋”包裹在其中,醇厚微甜、芬芳香润、口感粘糯,食之爽滑、回味无穷。糖馅粽子上过央视,是南谢堡村最闪亮的名片。

南谢堡村是中国北方糖馅粽子的发源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近700年。南谢堡村属漳河古道,相传,明朝时期古漳河泛滥,支流星罗棋布,芦苇遍地丛生,稻谷丰登,村民摘新鲜苇叶包糯米,以此充饥,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食品。

制作糖馅粽子最核心的环节就是“炒糖”和“搓糖蛋”,制作糖蛋馅。这是一门展示匠心、考量水准的技艺。

炒糖选用的是优质的白砂糖,干锅放糖,小火慢炒,不断搅拌,直至白砂糖全部融化,呈现焦糖色,液体浓稠,颜色透亮,再放入一把炒香的芝麻。其中火候的把握至关重要,火大一点就会糊锅发苦,火小一点颜色就不够好看。

糖炒好后,要立即倒在铺着一层薄薄熟面的案板上,趁热将糖稀揉搓成大小均匀的“糖蛋”。刚出锅的糖稀十分烫手,手艺人快速揉搓,减少其与皮肤的接触时间,在糖稀变硬之前,将“糖蛋”全部揉搓完成。

随后,需要将揉搓好的“糖蛋”放在器具中,放入蒸熟的白面,像裹元宵一样上下颠簸旋转,分三次撒上清水,确保“糖蛋”均匀裹上面粉。

这样精心制作的“糖蛋”,可以在后续的蒸煮过程中保持原样。煮熟的糖粽子咬上一大口,内芯是一汪澄澈透亮的“糖水”,再咬上一口,软糯的江米带着汁水,甜味在口腔蔓延开来,瞬间满足你的味蕾,丝丝甜香自舌尖划至心尖,沾着满手黏意痛快饱食,一份粽情凝聚腹中。

南谢堡传统粽子通常为正三角形和竹筒形状,除此还有正四角形状、方形状、长形状,形形色色,玲珑夺目。除了最经典的糖粽子外,还有豆沙粽、蜜枣粽、黑米粽、黑米豆沙粽和金丝小枣粽等,各类各样,清香四溢。勤劳质朴的南谢堡人,对食材有着精益求精、始终如一的追求,选用最新鲜的芦苇叶,东北的五常大米和沧州的金丝小枣,豆沙馅和蜜枣都是自己制作,不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

2016年,南谢堡村粽子已申报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南谢堡村尹氏家族,自明朝洪武十三年间,由山西文水县迁至肥乡,靠包、卖粽子成就了尹氏家业。南谢堡粽子和“粽子王”尹波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载入肥乡传统美食的史册。

4.北谢堡扒糕

在肥乡民间广泛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有鸡有鱼,没有灌掌不成席。”扒糕又名灌掌,是肥乡的传统小吃,主料是优质荞麦,用荞麦面做成小圆坨,如手掌心般大。蒸熟后,形于框篮之内叫扒糕,形于手掌之间成小饼状的叫灌掌。其多为凉吃,也可加油热炒,谓之熟炒扒糕。

扒糕特点:软而不粘,筋道爽口,滑流利齿,下气利肠,清热解毒。

5.葡萄小镇田寨

田寨村是肥乡区东部一个传统林果村,通过发展以玫瑰香葡萄为主的果品种植产业,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玫瑰香葡萄,也叫麝香葡萄(Muscat),是一个古老的品种,是世界上著名的鲜食、酿酒、制汁的兼用品种。

6.田寨伏梨

“一颗荔枝三把火,日食斤梨不为多”。在热浪灼人的夏日,来一颗脆甜可口的伏梨,那甜滋滋、脆生生、满口生津的味道简直爽爆了!如果敞开肚皮吃个饱,更是雨下透一般的酣快!炎炎三伏天里能有如此鲜嫩多汁、口味甘甜的梨子,恐怕在冀南大地也只有素以“林果之乡”著称的田寨村面积最大。

七、馆陶美食

馆陶县,在肥乡东,春秋属晋,为冠氏邑。后属赵。汉景帝时,馆陶公主陈阿娇妻刘彻,方有后世所谓金屋藏娇。汉平帝二年置馆陶县。魏征生于此间。

1.魏夫人十八扣

魏夫人十八扣是馆陶历史名吃,是以大唐名相魏征夫人命名的菜品,共“八荤八素、一汤一饭”十八碗。

这个典故发生在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宫内长期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渐感单调乏味。唯有魏征猜中了皇上的心思,遂请皇上屈尊到魏征府中一品馆陶“扣碗”。太宗尝后,赞不绝口,赐名“魏夫人十八扣”。从此,“魏夫人十八扣”成了传世名肴。

从现代养生学和现代营养学角度讲,“八荤”富含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而且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八素”营养价值高,健脾胃,助消化,功能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固精补虚。养生野菌汤有降低血糖、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2006年9月被邯郸市旅游局、邯郸市餐饮烹饪专业委员会评定为“邯郸风味宴”。 2018年邯郸电视台公共频道详细介绍了“魏府家宴”的制作过程和历史典故;央视财经频道CCTV-2《消费主张-家乡的年味:河北邯郸》中着重介绍了这桌宴席。

2.御贡酱包瓜

馆陶酱包瓜,堪称酱菜中的极品。据史料记载酱包瓜的制作工艺在唐朝魏征时就已出现,清朝咸丰年间进入鼎盛时期。同治年间被定为贡品,历代为进贡贡品供皇室御用,远近闻名。具有皮柔味美、肉嫩鲜脆、酱味浓郁、开口胃、增食欲等特点。

酱包瓜属于酱腌菜制品,其独特的手工技艺、别具风味。酱包瓜选用当地特有的八道眉甜瓜、十里香甜瓜(五成熟)为皮料。采用日晒夜露的天然甜酱,集三仁(杏仁、花生仁、核桃仁)、三干(葡萄干、枸杞干、桔饼干)、三丝(青丝、红丝、姜丝),杂以馆陶特产——黄豆、芝麻、红萝卜、木耳、香菇等三十多种纯天然保健食品作馅料,味道自然独特。

酱包瓜选料考究、制作精细,从选料、挖瓤、盐渍、沥盐、配料、填料、手工缝合、酱制到成品多达二十几道工序,全部是手工制作,后用甜酱腌制数月而成。

(相传李世民晚年积劳成疾,魏徵将从自己老家带来的酱瓜给李世民食用,李世民食用过后精神大为好转,对酱瓜产生了兴趣。由于馆陶酱瓜需要用原产地的食材制作,于是魏徵回到馆陶老家,专门为李世民制作酱瓜,李世民遂赐名为“御贡酱包瓜”,颁旨免除馆陶县税赋,每年向皇宫进献酱包瓜二百车。从此以后,馆陶酱包瓜就成了御用贡品,年年进献,岁岁不绝。 “御贡酱包瓜”也成了馆陶的特产。)

3.黄瓜宴

黄瓜宴是馆陶县翟庄黄瓜小镇的主要特色之一。黄瓜食府制作的黄瓜宴,将黄瓜制作成了十几道匠心独具的美味佳肴,其色晶莹鲜透,其味入口香嫩,黄瓜的清香爽脆更是为菜品添加了一番风味,如:炸黄瓜花、珍珠黄瓜丸、纸包黄瓜、虾皮黄瓜、一青二白等都是必点菜品,一口便留香不忘,诱人驻足难行,留连忘返。黄瓜不仅是美食佳品,在补水、排毒、护肤、预防便秘、抗癌等方面也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4.活馅大包

活馅大包是馆陶传统美食,以本地饲养的土猪精肉和红薯粉条、韭菜、木耳等蔬菜调制为馅,肉香不腻、菜鲜入味。

据说本地风俗是在元宵节后把煮好的熟肉和韭菜归置在一起剁碎做成包子馅儿,全家人一起吃一顿大包,因为“活馅大包”的“活”字与“家和万事兴”的“和”字是谐音,所以象征新的一年,大家生活和谐美满。

八、鸡泽美食

鸡泽是千年古县、中国辣椒之乡、战国名士毛遂故里,鸡泽还有许多特色美食。

1.桑家饸饹

在鸡泽众多的风味小吃中,桑家饸饹面以其特有的风味,深受顾客的喜爱。据了解,“桑家饸饹”创始于光绪年间。饸饹面的精华在于它的“卤”,是用鲜牛肉、动物油制成,然后浇到用高粱或者荞麦制成的面上,配上黄瓜丝、鹌鹑蛋、芝麻就可以食用了,口味别具一格。

九、曲周美食

曲周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海河平原的黑龙港流域,地处河北南部、邯郸东北,历史文化悠久。春秋时为晋曲梁地,因位于古曲梁边陲,故名曲周。

1.曲周曲面

曲面俗称杂面,采用麦面、绿豆面、黄豆面按比例配料,用鸡蛋汁和面,所制杂面粗细均匀,色泽明透,不散不乱。

曲面的独特之处在于,将煮好的面盛入碗中,呈现半汤半面之状,将面挑起后,碗中不见汤,汤在面中,放入碗中后,又恢复汤面之状。吃食时,以鸡汁调汤,或以肉卤相佐,美味可口,食之不腻,风味独特,有“明清御膳”之美称。清朝咸丰、光绪皇帝曾颁诏书,钦定曲面为贡品,并作为泰山、华山祭神御用祭品。

2.曲周大糖

大糖俗称芝麻糖,是曲周县有名的特色小吃。2014年,曲周大糖制作技艺被列入邯郸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以黍子米、小麦、谷子糠、芝麻等为原料,经过生麦芽、麦芽浆、蒸米、蒸锅、发酵剂、加糖剂、糖粉、拔糖剂等十几道工序,制成的。生产基地主要位于安寨镇赵固村。

十、魏县美食


魏县,在广平南。地势平坦,有漳水、卫水过境。夏时作观户国,先后属卫、晋、魏。苏秦联纵六国,号令天下于此。汉高祖十二年置魏县,1958年并入大名,1961年恢复县治

1.大锅菜

大锅菜以其传统的大锅、大火熬炖的加工方式和营养丰富、味美价廉、方便快捷的特点而闻名,现已成为魏县的一张名片。魏县大锅菜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食材选自家中常见的蔬菜、豆腐、丸子、肉等,混合到一起炖煮后,所有食材所散发出来的味道混合到一起,回味无穷。

主料:猪肉400g

辅料:油、适量;盐、适量;白菜、适量;豆腐、适量;海带、适量;粉条、适量;老抽、适量;料酒、适量;葱、适量;五香粉、适量

步骤:

1.准备好食材。猪肉是煮好的,粉条要先泡一泡。

2.猪肉切厚片。

3.锅内油热,爆香葱花。

4.炒肉片,依次加老抽、料酒,翻炒上色。

5.加豆腐、高汤、海带、粉条。

6.放五香粉、加盐,盖上盖子煮二十分钟。

7.加切好的白菜,搅拌均匀,盖上盖子继续煮五分钟即可。

2.榆面饸饹(申家饸饹)

榆面饸饹是梨乡魏县历史悠久的一道名食。《魏县志》记载,隋代已开始出现在摊点上。梨乡人民靠榆皮面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灾荒之年,榆面饸饹成为独具特色的一种风味食品。

关于榆饸饹:魏县人有这样一个习惯,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吃顿榆皮面饸饹。相传,魏县古城南关村有一株千年的大榆树成精,祸害当地百姓。有一日吕洞宾云游至此,正巧看到榆树精在残害百姓,就与其大战一场,将其消灭。吕洞宾将百姓救出并告诉他们:“榆树精祸害一方,将它的榆树皮扒下来,捣烂轧成饼切成条,在开水锅里煮着吃。让他千刀万剐下锅煮,就永远不能再作怪。”百姓听了吕洞宾的话,从此安居乐业。

申家饸饹由于其独特的加工工艺,被梨乡人称为“洘汤饸饹”,其意为“面起汤随,面落卤现”。

3.黄馍、菜馍

魏县菜馍、黄馍、馒头起源于三国时代。当时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于是诸葛亮亲自带兵去征伐孟获。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泸水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泸水的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但是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一个办法:用军中带的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样子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4.石头饼

黄河人类用火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石头饼的制作是先将石块烧热,然后将和好的白面或豆面直接放在石上制熟。其口感酥、脆、咸、香。

5.魏县鸭梨

提起魏县,第一个想起的就是鸭梨。魏县鸭梨号称“一梨三味”,即具有香、甜、酸——梨冠闻起来有清新的香味,梨腹吃起来有蜜一样的甜味,梨尾有甜酸的味道。具有生津润肺、解酒醒脑、清心降火、润肤美容之功效,极具保健价值。

六、苦累

关于魏县苦累:从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苦累是常吃的食物。因为当时粮食短缺,人们为了能把仅有的一点粮食吃到下一年,所以就变着法儿的吃糠糠菜菜。老百姓还总结出这样的顺口溜:擀面省,烙饼费,蒸干粮不如炪苦累。

十一、邱县美食

邱县因平丘山得名,历史悠久,始见于文字记载最早可上溯4300多年。黄河故道过其境,故禹治水导河曾至衡漳(今邱城东南)。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置平恩侯国,历更其名。至元二十六年立丘县,清雍正三年为避孔丘之讳更名为邱县。破釜沉舟、虎守杏林、巨桥发栗、白沙抗金等历史典故发端于此,魏征、孙维成、刘大观、马永贞等历史名人名垂青史,香油饼卷、鱼嘴火烧、牛羊肉卤等邱县特色小吃更是让人陶醉。

1.鱼嘴火烧

邱县特色美食“鱼嘴火烧”做工考究,两端似鱼嘴、中部鼓起似鱼腩,其色泽金黄、焦香四溢、皮焦脆酥,内软薄香。如果在火烧夹层中加入牛羊肉卤,味道更加独特,营养价值极高,是具有少数民族风味特色的美食。

2.石记老传统羊汤

石记老传统羊汤,创始人石车,祖籍邱县,信奉伊斯兰教,曾经在邱县第一老回民食堂任大厨,擅长炒菜及制作汤面食品,他制作的羊汤和鱼嘴火烧颇受当地人的欢迎,独具少数民族风味特色。

3.馓子

用水和面,搓成细条,扭结为环钏形状,油炸而成。酥脆香甜,口感好。邱县人最喜爱的日常点心,直接吃馓子或配以稀粥。

相传,春秋时期为纪念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所以被叫做“寒具”,即为馓子。 后寒食节与清明节融合,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也早已消失,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在邱县流传下来,时至今日,仍是老少皆宜的食品。

4.小磨香油

邱县司家寨小磨香油,始产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司家寨独特的生产工艺,生产的小磨香油品质优良、香味芬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还具有养血、补肾、益肝、润肠等药用价值。

5.邱县臭豆腐

邱县臭豆腐是邱县特产,曾获河北省名优产品,远销晋、鲁、豫及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一直盛产不衰,号称“臭名远扬”。

臭豆腐的来历: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叫王致和(全国四大名酱园之一“六必居”创始人)的人,其父在家乡开设豆腐坊。时值夏季,有时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无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废弃。他苦思对策,就将这些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寻得一口小缸,用盐腌了起来。之后歇伏停业,一心攻读,渐渐地便把此事忘了。秋风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旧业,再做豆腐来卖。蓦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赶忙打开缸盖,一股臭气扑鼻而来,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尝试,觉得臭味之余却蕴藏着一股浓郁的香气,虽非美味佳肴,却也耐人寻味,送给邻里品尝,都称赞不已。后来就作为生意传至今日。

十二、广平美食


广平县,在肥乡东南,地处平原,金大定七年(1167年)建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平县仍属河北省邯郸专区。1958年12月20日,撤销广平县,并入大名、曲周2县。1961年7月9日,析曲周县复置肥乡县时,遂将原广平县地划归肥乡县。1962年3月27日,析肥乡县恢复广平县建制,仍属邯郸专区。1970年邯郸专区改称邯郸地区,仍辖广平县。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邯郸地区,实行地市合并。

1.南街酥肉

殷记酥肉是广平县有名的传统名吃,由殷德胜老先生于1846年研制而成。2017年3月,殷记酥肉申请为第四批县级非遗项目。现如今,这道传统名菜在其第六代传承人殷冰冰手中继续发扬光大。殷记酥肉选用纯鲜精瘦肉,切成二厘米左右的肉片,加入适量的盐和加工好的草果、花椒、砂仁、特制酱油等佐料搅拌均匀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再加上大骨老汤,上笼屉用硬气蒸制而成,酥烂爽口,香而不腻。

2.广平八蒸

关于广平八蒸的起源在民间有一些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唐天宝年间,青莲居士李白探望时任清漳县(广平县的前身)令的族侄李聿来到广平。看漳水悠悠,帆船点点;望桑枝连天,屋舍俨然;观美貌赵女,漫行田间。大悦。家叔诗仙来访,聿不胜欢喜,命杀猪、宰鸡为宴,然一锅一灶,一时难做多味美食,遂命下厨将鲜嫩之肉、时令菜蔬,和以茴香、花椒、盐等佐料,码入八碗中,上笼屉而蒸。未几,一灶而八味熟。酒过三巡,上四荤四素八碗菜。白举箸而食。顿觉荤者滑而不腻、素者微咸带香,只吃的大汗淋漓、齿颊流芳。问:此等为何物。聿曰:八蒸。白赞曰:八蒸味美不须扬,宴朋待客胜御汤。昼赏清漳胜景,夜品美味八蒸,遂诗兴大发,作《赠清漳明府侄聿》一诗述其盛况。后八蒸遂为土著宴亲待朋之佳肴,留香至今。

传清康熙游江南归,察漳河水患,驻跸广平。品广平八蒸后赞曰:天下美景数苏杭、人间美味唯八蒸。帝令引入宫中,列为御膳。广平八蒸名噪天下。

今天广平八蒸有荤、素之分,荤有酥肉、鸡块、丸子等,素有皮扎(粉条压制而成)、海带、土豆、红薯、胡萝卜等,虽名为八蒸,却已能做出30多类肉蔬。

3.杨怀大饼

杨怀大饼创始于1880年,创始人杨凤年。杨怀大饼以热水烫面为主要特色,用上好小麦面粉菜子油为原料,采用传统工艺制作,该饼外焦里嫩,酥脆爽口。

杨怀大饼在2007年冀菜饮食文化展演大赛中获得“河北名点奖”称号。

十三、成安美食

成安县,在邯郸东南20公里处,为冀南平原。战国时期,成安地处魏赵边界地带,秦朝时期,属邯郸郡地,北齐天宝年间,复置县,更名成安县。

1.成安套肠(郎堡套肠)

在成安县,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小吃叫成安套肠,传承百年,远近闻名,入选了2022年冬奥会“崇礼菜单”。郎堡套肠的名字源于地名和饮食。郎堡是成安县的一个村名。古代,这里常是兵家驻兵之地。据《成安县志》记载,北宋抗辽战争时期有一位姓郎的将军在这儿驻兵建堡,后建成村取名郎堡村。在清朝的时候,郎堡村一姓赵村民做起了杀猪煮肉的生意,所煮套肠尤其受当地老居民喜欢,传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郎堡套肠之所以成为成安名吃,就是因为其选用新鲜大小肠、严格生产工序、采用秘制香料煮制而成,口感筋道、肥而不腻。从外表上看过去,就是一根普通的肥肠,切开以后才能发现它的独特之处,大肠里面套着还套着几根小肠。郎堡套肠的制作过程主要有五道工序:

一是选肠。必须要用本地农户家里养的生猪现场宰杀后取出的大肠和小肠,并不是说外地猪的肉质不好,而是外地猪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无法喂食,猪饿了就会分泌胆汁,而胆汁会使肠子的味道变苦。除此之外,还必须符合肠壁厚、肉质多、光洁度好等条件。

二是清洗。为去掉肠子里的各种异味,保证煮制出的套肠不苦、不涩,在清洗的水里加上特有的保密的材料,清洗前先将猪肠翻过来,然后才进行清洗,让肠子干干净净。不单单需要把脏东西清洗掉,还得把带血筋的肠油全部剔除,不然吃起来太过油腻。

三是套肠。套肠洗干净以后一层层塞进大肠里,要塞得特别紧才行,否则最后制作出来松散不劲道,特别影响口感。

四是水氽。将套好的肠子放入用烧开的水中氽一遍,去掉杂质,捞出来再次清洗干净。

五是煮制。然后倒一锅清水、放入盐、葱、姜、料酒以及秘制的香料(内含十几种中药),旺火烧滚后用文火焖煮2小时左右即大功告成。

套肠制作好之后,从切面看,里面一圈圈肠衣犹如树木的年轮,粗套肠里面有七八层,细点的也有五六层。套肠须趁热吃,吃时佐以酱油、葱、麻油等调料。盘中的套肠犹如片片洁白的莲藕,配上碧绿的葱花,夹起一片细细咀嚼,只觉酥而不烂,肥而不腻,口感筋道十足,味道醇香,丝毫吃不出下水的膻味。
套肠调一些蒜泥汁蘸着吃特别的香,若是和尖椒炒着吃也别有一番风味。套肠还可用于铁板、炒或白切现吃,也可与其它卤料拼成盘,是一盘十分美味的现菜。

2.成安扣碗

成安扣碗又叫成安八大碗,是一道宴席菜。成安八大碗的扣碗用料十分讲究,扣碗中制作酥肉所选用的猪肉必须是猪的前半身,因为这里的肉最嫩,并且肥瘦相间。猪肉通过各种小料的腌制,经过淀粉调制,再下锅进行油炸,然后上笼大火蒸制,最后的一道工序是要将蒸好的食物倒扣在碗内,因此得名扣碗。成安扣碗有酥肉扣碗、虾米白菜扣碗、香酥鸡块扣碗、鱼块扣碗、海带豆腐扣碗、丸子扣碗、辣椒肉扣碗、排骨扣碗,俗称八大碗。肉、菜、蛋、豆制品、海鲜等,都汇聚于一体,用一种烹饪方式来演绎不同味道。

八大碗历史悠久,因当时儒家与道家文化盛行,人们崇拜“八”这个数字。其中四荤有:方肉、酥肉、扣肘、肉丸子等,材料精选肘子肉,后臀肉;四素有:豆腐(炸豆腐或白豆腐)、海带、粉条和农家时令菜蔬(如萝卜、白菜、茄子等)。其荤菜均是运用独特工艺先煮后蒸,按照严格的程序和工序。其技艺主要在选料、刀功、火候的掌握以及配料的选择上下功夫。

3. 成安甜瓜

成安甜瓜是一种无公害、纯天然的绿色食品,皮薄脆甜,梨香味浓郁,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1)清暑热,解烦渴。甜瓜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柠檬酸、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C等,且水分充沛,可消暑清热,生津解渴,除烦等。(2)帮助肾脏病人吸收营养。甜瓜中含有转化酶,可以将不溶性蛋白质转变成可溶性蛋白质,能帮助肾脏病人吸收营养,对肾病患者有益。(3)保护肝脏。甜瓜蒂所含的葫芦素B能明显增加实验性肝糖元蓄积,减轻慢性肝损伤,从而阻止肝细胞脂肪变性及抑制纤维增生。 

4.成安草莓

成安县1984年引进草莓, 1995年县政府把草莓产业列为全县主导产业之一,1998年成为本县“标志性”产业加快发展,1999年邯郸市将成安县草莓产业列入全市重点发展的十大主导产业之一。全县种植草莓面积已达4.7万余亩,年产鲜果7万余吨。主要产品有“映雪红”商标系列、星都系列、京成系列、丰香、土特拉、美香沙、静香和龟怒甘等20多种。 1998年建立了草莓苗木组培中心,年可繁育优质草莓苗60万株。

十四、临漳美食

临漳县,在成安南,土多沙质,漳水穿其境。为殷商近畿之地,西周为卫地,春秋属晋,后属魏。古名邺,齐桓公始筑其城,汉高祖置邺县。晋建兴二年避愍帝司马邺讳改名临漳。建安风骨,铜雀三台生于此地。

1.孔氏豆沫

孔氏豆沫选用精良的小米面为主料,与花椒茴香一起用冷水泡发,加水调成迷糊状,上锅兑水,加入花生,黄豆,海带丝,粉条以及精盐等。开锅后加入米糊,边搅边倒,大开后,用小火熬,放入豆腐丝、胡萝卜、菠菜、炒芝麻等即成。孔氏豆沫呈半透明的乳黄色,浓稠细腻,喝一口满嘴留香。

豆沫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河南和河北南部的特色小吃,起源据传与商代的伯夷和叔齐有关。《史记 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栗,采薇而食之。”伯夷与叔齐饿死首阳山后,时人感其七届,纷纷祭奠,他们把小米放入石臼中捣成粉末,做成羹,放入青菜和捣碎的黄豆沫儿,称之为“豆沫”。

2.临漳蟠桃

临漳县是2001年国家林业局命名的全国唯一中国蟠桃之乡。临漳蟠桃形美、色艳、味佳、肉细、皮韧易剥、汁多甘厚、味浓香溢、入口即化。蟠桃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含有一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每年外销港、澳及海外达百吨以上,受到人们的青睐。

十五、峰峰美食

峰峰是鼓山东麓一个村庄的名称,始建于宋代,以其境内的两座最高山峰而得名“双峰”,后演变为峰峰。“峰峰”二字,一语双关,既指峰峰山,又指峰峰一带地域。

1.和村熏肉

和村熏肉所用猪肉是猪头肉、猪心、猪肝、猪大肠小肠、猪蹄、猪耳朵等,用加入十几种香料的老汤锅文火熬煮,使肉入味,出锅后,再采用松柏枝,锯末等熏蒸加工至黄褐色,味道正宗,口味独特。

2.三下锅

峰峰三下锅又叫彭城三下锅,是彭城地区民间具有独特风味的名菜。主要是以做菜的食物命名的。它分为荤、素各三种:荤三样——五花肉、肉丸子、酥肉。素三样——蒸皮渣、炸豆腐、炸土豆(也有用山药的)。是峰峰人家娶媳妇、做满月、给老人做寿、招待亲朋好友的宴席中必不可少的经典味道,而且地域性极强,仅限于彭城。

 “三荤”是指油炸肉丸、酥肉条和㸆肉。丸子和酥肉需要提前炸好。将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分别切成肉馅和长条,将他们混入鸡蛋的绵柔,加上纯正的红薯淀粉和葱、姜、蒜末,经过高温油炸后,酥嫩可口,让人回味无穷。据周师傅介绍,之前都是用豆腐炸成的素丸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彭城老百姓对三下锅又有了新的改善,现在的三下锅都采用肉丸子,这样做出来的丸子经久不烂、紧致入味。

“三素”是指蒸皮渣、炸豆腐和炸土豆。放油,入花椒大料,搂酱,然后依次下入皮渣、炸好的卤水豆腐和土豆,煮至七分熟时调味,下入切好的蒜苗和菠菜,再加入香菜段、姜、蒜末、香油。吃的时候,先盛素锅里的,然后把“肉浇头”浇到碗内,一碗色泽鲜明、美味可口的三下锅就做好了。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管理员删除相关内容。联系电话:0310-5588867)